江森鉛污染迷局與鉛酸電池行業的環保之痛
中國儲能網訊:盡管多次對外宣布將在2012年1月1日復產,但上海江森自控國際蓄電池有限公司(下稱江森上海工廠)都未能如愿。
從去年9月開始,上海市浦東區康橋鎮康花新村居民偶然發現的子女血鉛超標事件,讓江森上海工廠一直陷于被動。因為它僅距離康花新村約600米至700米,被“鎖定”為該區主要的排鉛單位。
在隨后的調查中,浦東區環保局發現江森上海工廠實際上已提前達到全年的生產用鉛量,于是責令其不能再生產。不過,去年血鉛事件發生后,美國江森自控有限公司能源動力亞太區高級溝通經理于丹多次澄清,“還暫時未有證據表明江森上海工廠與康花新村的鉛污染事件相關。”
也正是基于這個事實,江森方面一度對外宣稱,將于2012年1月1日恢復生產。而眼下的真實情況是,雖然血鉛事件已經發生了近5個月,上海官方仍未對外公布最終調查結果。所以,江森上海工廠到底何時能夠復產,也還是未知之數。
實際上,2011年12月30日,就在江森進行上海工廠準備兩天后復產的準備之際,浦東新區政府下發給江森上海工廠一份通知,稱其與康花新村的鉛污染事件存在“較為明顯的關聯性”,所以責令其繼續停止生產。
但在官方未進一步給出準確結論時,一份由行業協會組織的調查,卻給出了不同的判斷。去年10月,由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鉛酸蓄電池分會(下稱鉛酸電池分會)牽頭,組建專家組對康花新村周邊土壤進行了調查。并于2011年11月底形成了一份《康花新村血鉛事件溯源調查報告》(下稱《溯源報告》),12月將《溯源報告》分別遞送至環保部、工信部、上海市環保局、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區管委會等相關部門。
該報告的結論稱,對于康花新村的鉛污染,江森上海工廠無責,真正的元兇可能另有他人。
對此,2011年12月2日,上海市環保局通過“上海發布”的微博對外表示:近日某中介組織單方面披露了對“血鉛”問題環境因素的調查數據,引起了本市主管部門的密切關注,據有關部門分析認為,這些數據尚未經過權威部門的進一步核實論證,因此還不是最后確證的調查結果。
康華新村的血鉛事件,事發5個月后,結論仍未清晰。
江森翻案?
夏青稱,如果企業有涉鉛的活動,并且未經嚴格的環保處理,就必然會在土壤中留下痕跡。
這份結論對江森頗為有利的《溯源報告》,由鉛酸電池充電器協會出資支持的調查組完成。專家組成員8位:中國環境科學院原副院長夏青為組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小平、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環境所研究員洪燕峰、華南師范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教授陳紅雨、華南綠色產品認證檢測中心司法鑒定所高級工程師陳大志、沈陽蓄電池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伊曉波、沈陽蓄電池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鍵、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影響評價中心環評工程師碩士于華通。夏青稱,如果企業有涉鉛的活動,并且未經嚴格的環保處理,就必然會在土壤中留下痕跡。于是,專家組請來具備司法調查資質的廣東省綠色產品認證檢測中心司法鑒定所(下稱綠色認證所),并于2011年10月26日,在康花新村選取25個監測點進行土壤測試。
據了解,在夏青領導的調查小組之前,上海江森廠區及其周邊地區自1995年以來還進行過兩次土壤含鉛量的調查,第一次是1995年的環評,第二次是2006年的回顧環評,兩次監測都由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實施。
《溯源報告》顯示,根據1995年環評、2006年回顧環評與2011年綠色認證所測量的數據對比,5個相同采樣點的鉛含量分別為SI點:<1 mg/kg、54.4 mg/kg、57.6 mg/kg;S2點:<1 mg/kg、28.0 mg/kg、43.9 mg/kg;S3點:16.4 mg/kg、27.6 mg/kg、25.9 mg/kg;S4點:無記錄、31.4 mg/kg、27.9 mg/kg;S5點:無記錄、30.2 mg/kg、19.3mg/kg。
本報記者查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顯示上海市土壤的鉛含量本底為24.9 mg/kg。而根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規定,二級土壤環境質量的鉛含量標準為300mg/kg。
夏青表示,2006年以后,江森上海工廠廠內東北角的監測點S1和冬季典型日方向監測點S2(廠址東南方向)土壤含鉛繼續增加,其土壤含量增加的速率(累積速率)要低于1995-2006間(前身為上海德科國際蓄電池有限公司時)的增加速率。處在夏季典型日方向S3(康花路與錦繡路交匯處)點的土壤含鉛量并沒有明顯的變化(2011年為25.90mg/kg)。其余各點土壤含鉛量不再升高,保持在上海市土壤鉛本底中位值附近(24.90mg/kg)。
“這樣的數據反映出江森上海工廠的鉛殘留積累是在上海市含鉛量本底水平的。”夏青稱。
調查迷局
“調查已經基本結束,但是結果還沒有公布。”鞠春方稱。
盡管這份《溯源報告》替上海江森“翻案”的意圖明顯,但夏青仍再三強調調查的獨立性,“我們公布的數據是具有司法鑒定資格的。”
11月30日,江森在海外發布的新聞稿引用了《溯源報告》的結論,稱江森不是造成康橋地區鉛污染的原因。翌日,上海市環保局約見了江森的相關人員,表示定會尊重江森的聲譽,但要求江森將新聞稿從其海外網站上撤除。對此,江森并未照做,并對外稱將于2012年1月1日復產。
2011年12月2日,上海市環保局通過上海發布的微博對外表示:近日某中介組織單方面披露了對“血鉛”問題環境因素的調查數據,引起了本市主管部門的密切關注,據有關部門分析認為,這些數據尚未經過權威部門的進一步核實論證,因此還不是最后確證的調查結果。
雖然上海市環保局并未明示“中介組織”的指向,但關注康花新村污染事件的人士均認為,其暗指的正是鉛酸電池協會。
鉛酸電池分會是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的下屬分會,其秘書處則是掛靠在沈陽蓄電池研究所。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鞠春方并不愿意就《溯源報告》給出直接回應,他對本報記者表示,針對康花新村的鉛污染事件,上海市政府牽頭成立調查小組,上海市衛生局和環保局各自做了一份調查報告。
“調查已經基本結束,但是結果還沒有公布,我們也都在等著官方公布結論。上海市政府的調查小組一定會給公眾和相關企業一個結論。”鞠強調。
本報記者就此求證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其新聞發言人小組一位李姓工作人員則表示,相關調查由上海市環保局和浦東新區具體負責,她和發言人小組的其他人員并不清楚相關調查進展。
隨后,浦東新區政府新聞處也以不清楚事件進展,且問題專業性較強拒絕采訪。
但本報記者經多方證實,除了《溯源報告》,針對康花新村的鉛污染事件,上海市衛生局和環保局確實各自做了一份調查報告。2011年12月10日上海市環保局召開了專家聽證會,請來了包括中國環境科學院院長柴發合、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等9位專家對這三份報告進行調研。
“9位專家之后給出了6條意見,其中一條指出‘江森上海工廠有很明顯的關聯性’,但卻未對‘關聯性’給予實質和具體的解釋。”夏青說。他同時表示,自己并未看到過另外兩份報告的內容。
元兇不僅僅一個?
“康花新村血鉛兒童主要集中在兩個住宅樓,從目前的科學和技術手段來看,查清真相應該是不難的。”
實際上,在去年12月10日召開的上海市環保局專家聽證會上,9位專家除了提到江森上海工廠,也建議對上海康碩周邊的土壤進行恢復。而在夏青看來,在諸多的鉛污染源中,距康花新村僅20米的上海康碩,極有可能是真正的元兇。
《溯源報告》稱,綠色認證所2011年10月26日對已經關閉的上海康碩廠內的土壤監測表明,該地塊總鉛的含量為1058.9mg/kg,總鋅的含量為3782.5mg/kg,硫酸鹽含量為0.64g/kg,是該區域最為嚴重的超標區。總鉛超國家標準3倍以上,超即將頒布的新國家標準10倍以上,總鋅超國家標準15倍以上,表明在這塊場地上有過強烈的涉鉛和涉鋅活動。
根據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上海康碩成立于2006年6月7日,注冊資本150萬元,法人汪紅娟。經營范圍為廢舊物資回收(含生產性廢舊金屬收購);日用百貨、工業用原料(除危險品)、建筑材料、機電設備的銷售。
本報記者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