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整體產業鏈往中國大陸轉移
正極材料:磷酸鐵鋰和多元材料正在轉移。正極材料包括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和多元材料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池的容量、充放電倍率、安全等性能。
鈷酸鋰是最早商用化的鋰電電池正極材料,也是最早轉移到國內的正極材料。國內鈷酸鋰廠家具有非常成熟的技術,產品除了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大量出口到韓國和日本。
錳酸鋰已經比較充分地轉移到國內。錳酸鋰的合成技術相對簡單,在國內企業中,中信國安(000839,股吧)、杉杉股份(600884,股吧)等廠家有成熟的技術,并很早地就實現批量銷售,滿足了國內需求。在高端錳酸鋰方面,日本廠商技術較為領先,國內企業還有較大差距。
磷酸鐵鋰正快速轉移到國內。磷酸鐵鋰起源于美國,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和加拿大企業手中,Valence和Phostech是全球領先的磷酸鐵鋰生產商。從08年開始,國內迅速建立起一批磷酸鐵鋰廠家,并且Valence也在中國投資建廠生產磷酸鐵鋰。
多元材料也已經開始轉移到國內。一方面,消費電子產品功能提升,對電池的容量有更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費電子產品輕薄化使得電池的體積空間越來越小。由于這兩個原因,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需要越做越高,這要求正極材料的能量密度不斷提升。傳統的鈷酸鋰材料已經滿足不了性能需求。能量密度更高的多元材料目前市場需求迅速增長。近幾年來,杉杉股份、北大先行、天驕科技、深圳振華等企業實現了多元材料的批量銷售。
負極材料:鈦酸鋰和硬炭開始轉移。負極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間相石墨、鈦酸鋰、硬炭和硅基負極等,對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有較大影響。
天然石墨是最早實現商業化的負極材料,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了成熟的技術,并且產品大量出口。中國寶安(000009,股吧)旗下貝特瑞公司是國內最大的負極材料生產商,其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一半,近80%的廠家在使用貝特瑞的天然石墨負極。
人造石墨較早地轉移到國內,但更核心的技術仍然為日本廠商壟斷。杉杉股份旗下上海杉杉是國內人造石墨市場份額最大的生產商,其產品在業內口碑良好,負極材料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二。
鈦酸鋰具有優秀的大倍率充放電性能,是動力電池負極材料最佳選擇之一,日本廠商實現了商業化,國內廠商仍有較大差距。
硬炭和硅基負極等其它負極材料尚未完全實現商業化,國內外廠家都在加緊研發。
隔離膜:四十多家內資企業在建設生產線。隔離膜依然是鋰電產業鏈技術門檻最高的環節。日本旭化成、東燃化學和美國Celgard公司是隔離膜市場三大壟斷巨頭,全球市場份額各占約20%。
目前80%的隔離膜依靠進口,進口替代空間大。目前,國內主要有星源材質、金輝高科和新鄉格瑞恩等廠家擁有規模化的隔離膜生產線,產品多用于中低端鋰離子電池。高端隔離膜和動力電池隔離膜幾乎全部依靠進口。
隔離膜子行業正在迅速轉移到國內,我們預測兩年后將有大批量的國產隔離膜推上市場。上市公司中已經介入隔離膜領域有佛塑科技(000973,股吧)、滄州明珠(002108,股吧)、云天化(600096,股吧)、九九久(002411,股吧)、南洋科技(002389,股吧)、大東南等。另外有超過三十家非上市公司也已經開始建設隔離膜生產線。
電解液中國份額擴大,六氟磷酸鋰國產化加速。日本地震改變了電解液市場版圖,中國電解液生產商的市場份額從10年的16%上升到11年的38%。其中,國泰華榮的市場份額上升很快。日本地震加快了產業轉移,電解液產業從日本轉移到中國大陸是大勢所趨。
六氟磷酸鋰環節仍然被日本廠家壟斷。其中,森田化學、關東電化和SUTERAKEMIFA這三家企業的全球市場份額總和超過70%。
中國在六氟磷酸鋰的批量生產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估計幾年后有可能實現全部國產化。天津金牛、多氟多(002407,股吧)和九九久實現了六氟磷酸鋰批量生產。另外,江蘇國泰(002091,股吧)、廣州天賜和汕頭金光也在進行六氟磷酸鋰的研發和試生產。